清晨,山间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尽,董建才夫妇就早早起床,在哈里咖啡庄园自家承包的地块,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这种家门口的务工方式,让他像喝咖啡一样,心里美滋滋的。
“过去我们都在外省打工,过年才能回家一趟,家里的小孩和老人基本顾不上,哪里能像现在这样在家门口就能拿工资……”董建才说。2024年,一直在外打工的他在哈里咖啡庄园承包了150亩咖啡基地负责管护,成为一名职业咖农。这份工作,如同一棵新种下的咖啡苗,在他和许多镇康人的生活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这份希望源于2023年镇康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自2024年开始运营后,便依托镇康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展现出强劲活力。“得益于镇康的资源优势,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目前已经培育了哈里咖啡庄园、凤尾大坝明山农场2个标准化咖啡种植基地。”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李凤泉介绍,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成为解决本地就业难题的“钥匙”。
“一年下来,管护一亩咖啡就有720元的收入,林下套种的坚果,管护一棵5元;采摘咖啡时每公斤0.8元,等到收成后,再按每公斤2元补给咖农,什么活都不白干。”董建才细数着这份“家门口”工作带来的收益,每一笔都清晰可见。据介绍,截至目前哈里咖啡庄园通过该模式已稳定带动19户像董建才这样的“职业咖农”。
为推动咖啡产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镇康县积极引导企业探索多元化就业模式。季节性零工也成为村民农闲时的首选务工方式。在凤尾镇大坝村,村民们一大早便三五成群来到咖啡基地,除草、修剪、采摘……这些按日计酬的工作,为无法全职投入的村民敞开了大门。
“收入还不错,每天只要做满8个小时,就能稳赚120元。而且每个月15日,准时发工资,从不拖欠。”凤尾镇大坝村村民罗方顺夫妇除了农闲时到基地务工外,家里还种植了茶叶、玉米等产业,几项收入累加起来,每年收入超12万元。
据负责人陈小凯介绍,哈里咖啡庄园和凤尾大坝明山农场2个基地目前每天平均吸纳100多名零工,高峰期人数更多。“来务工的基本是附近村寨的村民,农忙时顾家,农闲时来务工,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咖啡产业带来的不仅是种植端的就业机会,产业链的延伸正吸引本地青年回流就业。在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南伞园区,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全自动分拣机精准筛选咖啡豆,5S车间里烘焙、包装流水线一气呵成,20多名本地青年忙个不停。24岁的张兰雪就是其中一员。2023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镇康加入公司。
“刚回来那时候,连咖啡豆怎么烘焙都不懂。”张兰雪回忆道,公司在人才本土化培育方面诚意十足。“总部派老师手把手教学,从咖啡知识到营销策略,还有电商运营等,培训非常系统。而且还经常有机会去北上广学习,前几天刚从南博会参展回来。”如今,她已经能独当一面,独立负责市场推广,从短视频策划到管理运营,都游刃有余。如今在抖音、小红书、京东、亚马逊等国内外平台日均销量超过1000单,对张兰雪而言,这不仅是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更是将家乡农特产品推广出去的宝贵平台。“每天早上到公司,上班前都会先冲一杯咖啡,这才是真正从家门口开始的一天……”这杯咖啡,是她开启工作的仪式感,也是连接家乡和世界的纽带。
这种家门口的务工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据介绍,2024年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值1600余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务工收入近400万元。家门口的咖啡产业链还在持续延伸,一座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咖啡主题特色酒店正加快建设,下步,将以“文旅+咖啡+庄园”发展模式,打造集种植、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园,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丰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