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腾冲科学家论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临沧)专题活动期间,一场别具特色的文化展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来自镇康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磨盘陀螺展演登台亮相,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这一中缅边境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独特魅力。
非遗瑰宝 磨盘陀螺的传承与创新
磨盘陀螺因其外形酷似传统石磨而得名,是镇康县、耿马县及中缅边境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制作工艺独特,上部如磨盘,下部配以尖钉,重量从几公斤到十余公斤不等,镇康县目前发现的最大磨盘陀螺直径达34厘米。比赛中,攻守双方依次以“旋放、攻打、抬陀螺、救陀螺”等技法展开激烈角逐,尤其是“老母鸭”对决时的“熬油”环节,陀螺旋转时间可长达一小时,场面紧张有趣。
近年来,镇康县对磨盘陀螺进行了艺术化挖掘,将其改编为兼具民族特色和观赏性的表演项目。2018年,《陀螺飞旋》在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金奖;2019年,该项目代表云南征战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获二等奖,成为展示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全民运动 陀螺竞技的社会价值
磨盘陀螺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镇康县,陀螺运动行政村覆盖率已达100%,民间陀螺队达526支,并成立了专门的陀螺协会。这一运动跨越民族界限,汉族、德昂族、佤族、傣族等群众共同参与,甚至吸引了缅甸果敢华人的加入,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跨境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此外,磨盘陀螺还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其制作技艺的传承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陀螺邀请赛的举办助力乡村旅游,而长期的陀螺训练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身体素质。
嘉宾点赞 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展演期间,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对磨盘陀螺展演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点赞这一非遗项目。
镇康县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类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磨盘陀螺的知名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下步,镇康县将继续深化磨盘陀螺的传承与推广,举办更多跨区域赛事,并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让这一古老的运动成为连接中缅友谊、促进地方经济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