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欢迎您!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边陲镇康 >> 社会发展 >> 正文

镇康:和平新村振兴正当时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1-08 20:34 点击率:
冬日暖阳下的镇康县和平新村文化活动广场,村民赵志顶正在晾晒今年刚收的玉米,金灿灿的玉米与错落有致的房屋庭院、蜿蜒曲折的硬板道路、五彩缤纷的儿童乐园、栩栩如生的3D文化墙交相辉映······放眼望去,让人满心舒畅,一幅产业兴、农村美、群众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在镇康大地徐徐展开。

图片

“政府好啊,我们村里是大变样了,铺了道路,架了路灯,建了广场,白天我们可以在广场晒晒粮食,傍晚可以在广场打歌跳舞,大伙可喜欢了。”赵志顶说起村里的变化,笑容挂在脸上。赵志顶说,今年自己种的玉米收了4吨,按照市场价格1.6元/市斤计算,也有12800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家里还种了山谷、坚果。

赵志顶所在的和平新村是2014年由凤庆县鲁史镇、大寺乡等2个乡镇12个村民小组的搬迁群众组成,和平新村有农户76户、331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2014年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过来的和平新村76户群众而言,如何向住得美、发展好的有温度的美好生活迈进才是关键。为此,镇康县党委政府坚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的阵地就覆盖到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2014年通过移民搬迁安置首次规划,合理规划村庄各项设施,配套完善串户道路、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一批基础设施,让老百姓搬得来、住得下、稳得住。同时在搬迁安置规划的基础上,以“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民意,坚持以下为主、上下结合,充分听取和吸纳村民意见,对村庄规划内容逐一进行商讨,形成“两图一书一表一民约”,切实做好村民自己的规划。目前,和平新村76户农户家家有坚果、玉米、畜牧等经济产业,与此同时还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跑运输为辅增加收入。图片

屋外,和平新村副组长李正东正在打理凌霄花,“现在我们也感到很知足,设施好、环境好,住着也比较舒适,村里的群众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对于搬迁过来之后的和平新村,字里行间李正东都是肯定。李正东说,党委政府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自己家种了20亩坚果已经陆续开始挂果。平时打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也是两万多元。
“儿女在外务工,自己一把年纪了,照顾家还能做做轻松的活增加家里的收入真的是再好不过了。”对于现在的生活现状,李正东很是知足。
“搬迁过来之后,各方面条件都比之前要好,就想努力努力,多学习,完善自己,多打拼增加收入。”看着自己承包的工程已近尾声,王鹏笑着说道。作为和平新村80后的年轻人,与赵志顶和李正东不同,王鹏正是想闯想干的年纪。不但周边的小工程一直在做,王鹏还种了15亩坚果,在凤尾镇街道租了房子开办了小落水餐厅,平均一天下来有两、三桌,收入非常可观。
“现在就是政策好,帮我们村里的各种基础设施都搞好了,环境美起来了,来的人也多,我计划把餐厅搬回家里,在家开办农家乐。”王鹏说起了自己的规划。
产业发展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凤尾镇党委政府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把规划成果落地落实,重点对党员活动室及农户庭院周围美化绿化亮化再提升;对娱乐健身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垃圾处理站进行再完善;为党员活动室配备相关文娱设备;对房屋风貌、庭院、厨房、户厕、圈舍、公厕等再改造提升。同时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坚持周五“爱卫日”卫生保洁制度,在环境整治上定人、定点、定区域、定责任,在“常”、“长”上下功夫,不断健全卫生保洁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村庄保洁常态化全覆盖和垃圾清运百分百。落实卫生评比制度。按季度开展“干净庭院、最美农家”评比,并辅以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奖励,在评比中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整体环境提升。坚持以制度管人为基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内公共事务管理,使每个人都成为村庄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周五的大扫除大家都积极参与的,都是一家一人主动自愿参加清扫,环境卫生好了住着也舒心呀。”对于“周五爱卫日”,从广西远嫁到和平新村的外来媳妇陈丽清很是拥护。图片

近年来,镇康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和平新村的发展变化就是镇康县大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镇康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91万元,着力改善安置区综合服务设施。通过历年投入建设,全县7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持续改善;实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662人,公益性岗位安置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21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户均实现了1人以上稳定就业。下步,镇康县将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和平新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集中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为群众交上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