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个人到35人,下至53岁,上至78岁,这个小亭子里散落着非遗车辙年轮里斑驳的光芒。一群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数瑟怀着满腔热忱的离退休干部、民间艺人,在这里学习打歌、弹弦子、唱弦调,旧时的弦调、唱词也在这里得以整理、加工,或被传唱到大街小巷,或在县、乡、村的文化活动中。小小的休闲凉亭也因此被学员之间笑称为线下的“阿数瑟文化交流培训基地”或“小亭子风暴中心”。
午饭过后,临沧市镇康县南伞汇智湖公园的小亭子里,民间老艺术家、爱好者们三三两两走拢来,弹三弦的、拉二胡的、唱弦调的,可谓是乐器全、队伍齐。
一番对唱词、调弦调后,整齐又有韵味的阿数瑟小调唱响开来:“一层刀枪一层人,三十晚上打日本;大年三十不好过,因为东山有日本。一丘大田四四方,属马那年地方慌;滚弄江边炮火响,吓坏多少娃娃娘。”哀怨地唱调竟记录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由于退休前参加搜集整理了镇康县志的军事版块,73岁的穆文海谙熟镇康人文历史,所以讲起这段历史,老人家如数家珍。“这是反映我们镇康和(缅甸)果敢的一段抗战史,这个属马那年是哪年呢?1942年年初日本进攻缅甸,他的目的就是通过拿下缅甸作为跳板,把我们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云贵川这三个省拿掉,妄图通过缅甸进入我们云南。当时,我们镇康县大军云集,到处都是驻军,就是一层刀枪一层人来防御。中元节前一天,从缅甸老街方向飞来两架头红红的日本飞机,南伞上空盘旋,然后飞到镇康县勐堆关口,最后往老街方向飞回去了,当时我们这个地方群众就察觉到,地方不好了,中元节过不成了,于是,大家就全部跑到山上去躲起来。中元节这天,果敢的伪军杨经猛带着日本一支小队进入南伞,到处找不到人就纵火烧了南伞街,带不走的鸡、猪、牛散的散,死的死……”穆文海神情激动地顿了顿说,这个弦调讲的就是这个历史故事。
两年前的3人行通过不断吸纳一些多元文化爱好者、初学者的融入,到如今已有32名成员加入他们中来。据发起者之一的李新文介绍,最初的3名发起人都是一个小区的邻居,因三弦结缘,为了不惊扰到小区居民们,三人选择了小区附近汇智湖公园的这个小凉亭中,切磋交流技艺。“和这些在单位退休的弟弟妹妹们不同,我呢来自农村,镇康县勐堆乡茶叶林村人,在那边我就喜欢组织村里的8、9名爱好者在我家围炉煮茶夜话,弹弦子、唱弦调,这两年跟随子女来到县城生活,来到以后发现还有很多兴趣相投的人,于是大家就约着一起玩,人多的时候,这个小亭子也挤不下。我觉得我们年纪大了,老一辈的弦调需要传承,一辈传一辈,一代传一代传下去。”
因为年长于大家,又愿意倾囊相授,78岁的李新文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师傅”。谈起弦调,李师傅更是收放自如,只见他熟练地扒拉着弦线,一调又一调边弹边介绍起来。
“我们三弦就有三种弦调,就是软调、硬调和三和弦,硬调的话是这三根线发两个音,其中两根线发一个音,这种是打起歌来多欢快一点,节奏快得起;软调是三根线各发各的音,有个特点就是速度快不起来,三和弦也是三根线发三个音,只不过指法不同。”李新文还告诉笔者,为了方便联络,他们还建立了智湖阿数瑟学习交流微信群,群里大多数成员都是镇康县老年协会会员,所以每年他们还会积极参加协会组织开展的各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交流活动。
学员中,无论是弹弦调小组还是唱弦调小组,女学员占了好一部分。赵慧芳就是其中较为年轻的一员。去年刚从镇康县中心幼儿园退休下来后,她就抱着父亲的“老手尾”加入进来。
“我老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是他把他的弦子当作“老手尾”留下来了,父亲生前就特别喜欢我们阿数瑟,他能吹箫、弹三弦、唱阿数瑟小调,是一个妥妥的民间艺人。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自从这把弦子留下来以后,就觉得应该好好学一学,这也是对我老父亲的一种念想。”赵慧芳红了眼眶。
寻着父亲的足迹,走进父亲生前的兴趣爱好,赵慧芳发现自己已深深迷上了阿数瑟三弦小调,一年多来,她从“文化小白”一路成长为“阿数瑟文化人”。“我觉得有这么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真的应该传下去,所以每天都会跟着这些老师傅学,学不完嘞,用我们镇康话说就是根本就学不完嘞,博大精深,弹、唱、跳、山歌、对子都学不完,值得高兴的是,还有一些小娃娃来听着我们弹唱、来看我们打歌,我们常常说这些就是以后阿数瑟的传承人了。”赵慧芳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