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康县勐堆乡和木场乡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市级技术评估。
2月16日至18日,由市卫生健康委三级调研员韩树林为组长的市级评估组深入勐堆乡、木场乡,对照《国家卫生乡镇标准(2021版)》《国家卫生乡镇现场评价表》,对勐堆乡、木场乡创建国家卫生乡镇进行工作技术评估。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周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耀宇陪同。检查中评估组严格按照《国家卫生乡(镇)标准》要求,在查阅台账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农贸市场、机关单位、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地,从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镇容环境卫生、生态环境、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疾病防控和医卫服务、病媒生物防治等方面开展现场技术评估,并现场讲解相关创卫知识。


在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抽查及进行集中评议后,评估组一致认为,镇康对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两个乡镇均做到了组织有力、措施到位、任务落实,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乡镇整体卫生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意勐堆乡、木场乡顺利通过市级技术评估。
评估组对两个乡“创卫”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一是要严格按照工作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评促改,整改落实评估组反馈的问题,对各类材料再完善、再补充;二是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在目前的创建成果上,要继续压实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持续开展“五小”行业、集贸市场等综合整治,确保问题不反弹,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努力营造创卫工作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良好氛围,号召群众共同参与创卫工作。


会上,两个乡镇表示,对专家组反馈的问题照单全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细化任务,夯实责任,根据反馈问题,列出清单,全面综合施策,查缺补漏,对照标准找差距,全力以赴促整改,确保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让创建工作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为最终获得“国家卫生乡镇”的金字招牌而继续努力。
二、云县赴镇康县进行工作交流
2023年2月20日—22日,云县考察团一行14人赴我县就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和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工作进行交流,考察团通过座谈交流、查阅档案资料、现场观摩等方式进行交流。考察团一行先后在镇康县卫生健康局和勐堆乡人民政府召开座谈交流会议,座谈会议结束后,对县城建成区和勐堆乡大东汇精品超市、国家税务总局镇康县税务局健康食堂、南伞河畔公园广场公厕、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等20余个现场点位进行考察。


三、镇康县勐堆乡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典型经验材料
镇康县勐堆乡位于镇康县西北部,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5公里,东与凤尾镇接壤,南与南伞镇相连,西与缅甸果敢县磨傣乡和县塘乡接壤,北连勐捧镇。全乡下辖10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93个村民小组,其中:边境村4个,边境自然村22个。有国土面积560.7平方公里,耕地5.6万亩,居住着汉、彝、佤、傣、傈僳等13种民族,全乡总人口7480户21847人。主要有4个特点:边境线全县最长。辖区有帮东、蚌孔、竹瓦、茶叶林4个边境村22个自然村,国境线长39.8公里,无天然屏障,有边境群众1271户4692人。甘蔗种植全县最多。全乡有甘蔗种植面积近4万亩,2021/2022年榨季实现工业入榨量15.3万吨,是全县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林区面积全县最大。全乡有林地面积59.8万亩,其中森林面积44万亩;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6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5.82%。居民收入全县最高。2021年末,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99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3元,多年来位居全县前列。
自启动国家卫生乡(镇)创建以来,乡党委、政府严格对照国家卫生乡镇36条标准,采取以下5项措施抓好创建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
——党建引领强思想。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八月回信”精神,开展争当一辈子“好边民”教育活动,教育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民意识,做到“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签订《清风家庭承诺书》,从讲道德、讲法规、讲文明等10个方面引导群众当好新时代好公民。
——党建引领破难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教育引导党员当好国家卫生乡镇建设的示范者、带头人。创建期间,党员干部主动破墙留路、让地增景,带头拆除猪圈和私搭乱建建筑物1200余平方米,起到了良好带动作用。
——党建引领聚合力。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发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推行“周五爱卫日”制度,让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落实“党委”抓“两委”,“两委”抓“网格长”,“网格长”抓“责任网格”的工作格局,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坠底、形成合力。
——党建引领促治理。聚焦人居环境提升,以村庄“十无”、家庭“五美”、保洁“十有”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全面实行卫生收费制度,以健全机制促进群众自治,不断提升群众自治水平,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二)坚持三个机制
——双组长工作机制。成立乡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乡创卫办、爱卫办,抽调4名业务专干集中办公。各村、各单位成立创卫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签订爱卫、创卫目标责任书,不断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夯实创卫组织基础,全面整合人力物力资源,着力解决老大难问题。
——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全乡细分为30个网格区域,由12名乡党政班子领导、31个责任单位挂包网格区域,通过网格化管理推动创卫工作落实。推行“周五爱卫日”制度,发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让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坠底、环境变美。
——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创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改善人居环境。制定“门前五包”责任制,与商户、住户签订责任书300份,粘贴责任牌300块。全面落实集镇保洁制度、垃圾收费制度,配备垃圾清运车辆2辆,聘请13名集镇管理人员(其中保洁员3人,垃圾处理人员3人),严格执行“两扫一保”,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建立村庄保洁、垃圾收费等制度,聘请村庄保洁员80人,实现农村环境卫生同频共振。
(三)坚持重点整治
——病媒生物防制。以预防疾病、消除危害、保障人民健康为目的,以“环境综合治理为主、化学消杀为辅”的防制模式,统一灭杀、综合防制,定期组织灭鼠、灭蟑、灭蝇、灭蚊活动,在集镇安装灭鼠毒饵站170个,对集镇重点部位进行专业消杀5次。组建乡、村两级消杀专班,定期对集镇区域、企业、村委会以及活动室等重点区域开展全方位消杀,共开展消杀350余次。
——街道乱象整治。组织开展“清垃圾堆积物、清乱挂乱贴“牛皮癣”、清飞(废)线墙体管网、清钢棚等乱搭乱建、清理集镇区域卷帘门卫生”五清整治活动,实施集镇建成区沿街房屋立面提升改造,拆除私搭乱建、违规建筑4650平方米,改造提升3300平方米,拆除广告牌50块,清理户外小广告530余条。
——重点行业整治。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严格宾馆、理发店、商店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做到完善设施、配齐物具、严格消毒,宾馆、理发店等公共场所做到1天2消。持续改善餐饮服务环境卫生条件,督促餐饮单位做好信息公开、制度上墙、索证索票等工作,严格按照《餐饮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用具以及食品存放做到生熟分离,加强排查并督促完善防蝇、防鼠设施。完成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实行划行规市管理,规范农贸市场经营秩序。
(四)实施一批项目
实施以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环境打造工程,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工程,使我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集镇街道美化亮化、增花增绿工程,及时补植绿化带裸露土地,集镇绿化覆盖总面积43.4公顷,绿化覆盖率42%;安装集镇区路灯260盏,进一步巩固提升人居环境。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2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7%。建成日处理10吨的集镇垃圾处理场1个,增设垃圾中转站11个,新配置垃圾收集桶800个,全面消除村、集镇区域裸露垃圾。建设洗手台35座(集镇25座),新建、改造集镇及周边公厕22座,制作洗手台、公共洗手间管理公示牌,明确专人管理,配齐洗手液、手纸等配套设施。新建小型足球场一个,为居民提供健身场地。完成勐堆村老街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进村道路平坦,污水处理管网完善。
(五)坚持全民发动
——营造创卫氛围。开展立体化宣传,营造浓厚创卫氛围,形成“群策群力、家喻户晓”的创卫热潮。向广大群众发放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倡议书、无烟家庭倡议书、健康生活“六条新风尚”、病媒生物防制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提供咨询1300人次。通过宣传栏、标语横幅、LED显示屏、广播循环播放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倡议书,在主要路段设立大型广告牌1个,粘贴创卫宣传标语12条,设置墙体宣传画6处,提高创卫知晓率和参与度,形成人人知晓创卫、人人关注创卫、人人参与创卫的良好氛围。
——动员全民参与。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勐堆”“捡烟头倡文明,兑换卫星奖品”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构建政、企、商户、群众为一体的创卫命运共同体。建立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投诉办理制度,及时办理群众投诉问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群众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逐步提高。
——提升健康素质。在各村、各单位、广场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37块,发放健康教育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健康知识讲座56场次、健康教育活动300场,提供咨询9568人次。医疗机构积极推广健康知识工作,认真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处方使用率达100%。深入开展控烟、禁烟活动,严格控制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组织志愿服务。组建由干部职工、民兵、学生、教师、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清扫活动,对集镇街道、广场、河道、学校周围环境的烟头、水果皮、杂草等进行清理,参与人数累计一万余人次,形成全员发动、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创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