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欢迎您!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建国家卫生县专栏 >> 正文

镇康县2024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


来源:镇康县卫生健康局 作者: 时间:2025-03-17 11:31 点击率:

为持续掌握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明确健康教育工作方向,优化工作内容和方法,评估卫生健康服务成效,根据《临沧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2024年云南省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镇康县积极参与市级抽样调查,并规范开展县级扩样监测。现将镇康县2024年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一、监测方法与内容

(一)监测范围

市级监测点:抽取我县3个乡(镇)6个村(居)委会为市级监测点,其中城市监测点2个(县政府所在地的主城建成区范围的居/村委会),农村监测点4个(县政府所在地的主城建成区范围之外的居/村委会)。

县级监测点:抽取我县7个乡(镇)28个村(居)委会为县级监测点,其中城市监测点7个(县政府所在地的主城建成区范围的居/村委会),农村监测点21个(县政府所在地的主城建成区范围之外的居/村委会)。

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每个监测居(村)委会抽取80个家庭户,每户抽取1名15岁-69岁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居(村)委会内完成50人份调查。

(二)监测对象

本次监测对象为15岁-69岁常住人口。其中,常住人口指的是在我县连续居住生活6个月及以上的人群,不考虑是否具有本地户籍,不包括集体居住于军事基地、医院、监狱、学校、养老院宿舍等地的居民。本次调查共有1921名15岁-69岁常住人口参与了问卷调查,用于监测数据分析的有效问卷有1894份,问卷有效率为98.6%。

在1921名参与我县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的调查对象中,除去未有效开展问卷调查的27人,有效填写问卷并规范完成所有监测过程的调查对象1894人,其中,城市人口483人,占比为25.5%,农村人口1411人,占比为74.5%,城乡人口比为1:2.9。男性调查对象1254人,占比为66.2%,女性调查对象640人,占比为33.8%,男女性别比2:1。在调查对象的年龄方面,15-24岁年龄组的调查对象55人,占比为3.1%;25-34岁年龄组的调查对象211人,占比为11.1%;35-44岁年龄组的调查对象426人,占比为22.5%;45-54岁年龄组的调查对象544人,占比为28.7%;55-64岁年龄组的调查对象492人,占比为26.0%;65-69岁年龄组的调查对象163人,占比为8.6%。在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方面,不识字/很少识字的调查对象680人,占比为35.9%;小学文化水平的调查对象711人,占比为37.5%;初中文化水平的调查对象304人,占比为16.1%;高中/职高/中专文化水平的调查对象79人,占比为4.2%;大专文化水平的调查对象65人,占比为3.4%;本科文化水平的调查对象55人,占比为2.9%。在民族构成方面,汉族调查对象1433人,占比为75.7%;少数民族调查对象461人,占比为24.3%。(详见表1)

表1 镇康县2024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对象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分类

调查人数

构成比

城乡





城市

483

25.5


农村

1411

74.5

年龄组(岁)





15-24

58

3.1


25-34

211

11.1


35-44

426

22.5


45-54

544

28.7


55-64

492

26.0


65-69

163

8.6

文化程度





不识字/很少识字

680

35.9


小学

711

37.5


初中

304

16.1


高中/职高/中专

79

4.2


大专

65

3.4


本科

55

2.9

民族





汉族

1433

75.7


少数民族

461

24.3

合计

1894

100

(三)监测指标及评价分析

1.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2024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用于监测分析的题目为50题,总分66分。

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标准:问卷得分超过总分的80%以上,即问卷得分≥53分,即被判定为基本具备健康素养。

2.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

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将健康素养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

某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某方面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判定具备某方面健康素养的标准,以考察某方面素养所有题目的分值之和为总分,实际得分达到该总分80%及以上者,被判定为具备该方面的健康素养。

3.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

结合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六类健康问题素养,即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

某类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指具备某类健康问题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判定具备某方面健康素养的标准,以考察某方面素养所有题目的分值之和为总分,实际得分达到该总分80%及以上者,被判定为具备该方面的健康素养。

本报告结果部分呈现的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结果为加权数据,非样本数据,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镇康县数据和监测过程中收集的基础数据,对样本数据的基础权重、无应答权重、事后分层调整权重进行了加权处理。

二、主要结果

(一)镇康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24年镇康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4.4%。(详见表2)

表2 镇康县2024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人群分布

分类

健康素养水平(%)

城乡




城市

27.0


农村

22.9

性别




男性

22.8


女性

26.5

年龄组(岁)




15-24

34.6


25-34

42.1


35-44

20.8


45-54

15.7


55-64

12.2


65-69

8.4

文化程度




不识字/很少识字

9.2


小学

11.0


初中

30.3


高中/职高/中专

50.9


大专

68.6


本科及以上

68.1

民族




汉族

23.8


少数民族

26.2

合计

24.4

1.空间特点

城乡:城市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7.0%,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2.9%,城市高于农村。

2.人群特点

性别:男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2.8%,女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6.5%,女性高于男性。

年龄:15-24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4.6%、25-34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2.1%、35-44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0.8%、45-54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5.7%、55-64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2.2%、65-69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4%。25-34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42.1%,64-69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低为8.4%。

文化程度:不识字/很少识字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2%;小学文化水平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0%;初中文化水平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0.3%;高中/职高/中专文化水平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50.9%;大专文化水平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8.6%;本科文化水平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8.1%。大专文化程度者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68.6%,不识字/很少识字者最低,为9.2%。

民族:汉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3.8%,少数民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6.2%,少数民族居民高于汉族居民。

(二)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

2024年,我县城乡居民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5.7%,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3.2%。(详见表3)

表3 镇康县2024年城乡居民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

组别

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和理念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健康技能

城乡






城市

27.0

32.1

32.9

10.8


农村

22.9

25.6

37.3

14.5

性别






男性

22.8

24.7

33.1

12.2


女性

26.5

32.0

39.0

14.4

年龄组(岁)






15-24

34.6

38.1

39.2

25.4


25-34

42.1

42.9

50.2

16.3


35-44

20.8

24.9

36.6

11.7


45-54

15.7

20.4

27.3

9.8


55-64

12.2

17.2

27.9

6.4


65-69

8.4

12.0

19.0

3.7

文化程度






不识字/很少识字

9.2

13.7

22.8

4.1


小学

11.0

16.5

28.5

7.2


初中

30.3

34.3

33.5

11.9


高中/职高/中专

50.9

48.4

59.0

34.6


大专

68.6

70.5

74.7

39.7


本科及以上

68.1

64.4

74.9

37.2

民族






汉族

23.8

28.2

36.8

13.7


少数民族

26.2

27.8

33.3

11.9

合计

24.4

28.0

35.7

13.2

(三)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

2024年镇康县城乡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47.5%、科学健康观素养38.1%、基本医疗素养31.2%、传染病防治素养30.2%、慢性病防治素养29.4%、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20.6%(详见表4)。

表4 镇康县2024年城乡居民具备6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

组别

科学健康观

传染病防治

慢性病防治

安全与急救

基本医疗

健康信息

城乡








城市

38.6

25.6

25.1

50.9

30.9

23.7


农村

37.8

32.8

31.9

45.5

31.4

18.7

性别








男性

37.6

29.4

26.8

45.3

30.8

19.7


女性

38.7

31.1

32.5

50.1

31.8

21.6

年龄组(岁)








15-24

45.5

37.3

40.4

53.8

42.4

24.1


25-34

46.3

38.3

38.1

59.8

42.4

27.5


35-44

38.2

30.6

27.2

47.8

29.7

17.7


45-54

34.0

26.0

22.0

38.9

24.6

20.2


55-64

29.5

21.1

21.2

40.1

20.1

12.4


65-69

22.4

16.5

25.3

34.3

18.4

17.6

文化程度








不识字/很少识字

26.8

20.2

22.7

38.3

18.8

12.9


小学

33.8

25.8

18.9

38.8

25.2

14.9


初中

38.3

36.6

26.2

43.5

30.9

17.5


高中/职高/中专

44.2

42.4

53.1

77.6

61.9

37.7


大专

70.7

39.5

64.6

78.9

53.1

35.2


本科

74.9

49.3

65.4

81.5

57.8

63.7

民族








汉族

37.7

28.5

32.0

46.7

31.6

21.3


少数民族

39.3

34.4

23.3

49.8

30.5

19.0

合计

38.1

30.2

29.4

47.5

31.2

20.6

三、结论分析

(一)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较省市差距较大。

监测结果显示,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4.4%,达到创建国家卫生县及云南省健康县城建设数据指标要求。与2023年的23.1%相比较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一定提升,这体现出我县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日益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水平来看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较省市差距大,造成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健康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是居民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与健康指导。二是我县接受调查的对象文化程度总体偏低,高层次教育调查对象相对较少,健康相关知识接受度较低,掌握及应用健康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三是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全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尚未形成合力,健康教育工作无连续性、持久性、有效性,健康教育工作较为滞后。

(二)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较为明显的区域与人群特征。

从人群结构来看,呈现出女性高于男性、15-24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大专文化程度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特点。男性健康素养水平为22.6%,女性为26.5%;25-34岁年龄组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42.1%,65—69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低,为8.4%;大专学历文化程度者最高,为68.6%,不识字/识字很少文化程度者健康素养水平最低,仅为9.2%。监测数据提示,今后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低文化程度者、老年人为重点人群,进一步扩宽居民获得健康信息的渠道,加强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

(三)居民对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养成远高于对基本健康技能的掌握。

从健康素养的三个方面来看,我县居民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5.7%,基本健康技能素养水平较低,为13.2%。

监测结果显示我县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养成效果较好,但健康知识水平及健康技能的掌握水平较低,这说明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健康环境建设的深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在潜移默化中能促进健康氛围的养成,进而使大部分居民群众能在良好的社会健康大氛围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多项研究也表明,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行为养成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支持,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公共政策。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应加强对居民群众的健康理论知识和健康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的健康知识和理念水平,在促进群众建立健康行为的同时引导群众掌握基本健康技能。

(四)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相对较高,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相对较低

在六类健康问题素养中,我县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最高为47.5%;科学健康观素养次之,为38.1%;基本医疗素养、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素养素养较低,分别为31.2%、30.2%、29.4%;健康信息素养最低,为20.6%。

监测结果显示,我县居民在六类健康问题素中健康信息素养水平最低,提示公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接收到有效的健康信息偏少,在今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应扩大宣传途径,丰富宣传内容,结合受众群体在年龄及文化程度上的不同,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将慢性病、传染病防控等内容丰富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广泛宣传给广大群众。积极探索增加居民健康信息有效接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健康知识的传播率与公众知晓率。

四、工作建议

(一)全面落实《健康镇康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各部门应加强对健康优先策略的重视,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全过程中,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继续加大对健康事业的投入,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及省级健康县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鼓励和支持开展爱国卫生月等群众性卫生与健康活动,依靠和动员群众控制和消除健康危险因素,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促进居民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行为。

(二)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明确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人员,提升专业人员业务能力。

要切实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实现信息互通;二是卫生健康部门要不断强化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配备,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人员规范化培训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机会,加快专业人员素质提升,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三是要调动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鼓励其更多深入群众,一需求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知识储备,积极创新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及健康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居民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其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稳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将健康素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康促进活动,切实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素养是健康的直接反映和重要决定因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健康是生产力,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提供健康、富有创造力的劳动者,提高国民幸福感,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稳定。健康素养应当作为评价和预测人群健康状况、衡量卫生健康工作成效、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措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当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当前突出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高度重视健康素养促进活动,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及健康中国行行动等重点工作,整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倡导科学的健康理念和行为。积极参与“健康县城”、“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单位等多种健康环境建设工作,发挥健康场所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四)加强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特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不断提高。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农民、老年人、低学历者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我们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应根据不同人群自身特点、知识结构和健康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点的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活动。由于儿童、青少年求知欲高,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易于接受,可塑性强,此阶段也是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期。因此,要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积极推动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与习惯,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借助青少年带动其他家庭成员改变其不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居民对伪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辨别能力不足,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传播材料和健康工具,通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开发健康支持性工具、建立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等多种方式,宣传医改相关政策、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居民医疗信息获取途径,提高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认知,引导其主动利用医疗服务,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五)持续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提高全县监测水平,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监测结果,指导下步工作。

健康素养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和人均期望寿命、生命质量高度相关,已经成为我国衡量卫生健康工作成效、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应持续开展规范的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健全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完整,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监测工作质量,使监测结果真实、全面反映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监测数据,针对监测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展开重点解读和宣传干预,同时为政府部门、相关专业机构、媒体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