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里,有一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今年以来,紫荆木、银缕梅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园内陆续首次开花,标志着迁地保护的初步成功。”昆明植物园副主任牛洋说。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形式之一,昆明植物园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截至目前,昆明植物园(含丽江高山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125种,花朵似粉色五角星的滇桐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采集种子,先后繁殖了1700株苗,部分留在昆明植物园里做迁地保护。现在迁地保护的滇桐已经开花,部分种类能正常结实,这也意味着它的灭绝风险基本消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静说。
由于滇桐栖息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杨静和团队创新保护方式,将苗木分发至护林员和农户手中,让他们自由选择种植于自家屋旁或林地周围,增加滇桐的野外个体数量。如今,滇桐已被调整出《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2年版)》。
滇桐拯救保护所取得的成效,是云南省开展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取得众多成果的代表。云南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已建立3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共迁地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61种共10万余株、回归定植16种共3万余株。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2021年,“短鼻家族”野象北上南归之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通过加强科研力度、加大保护管理资金投入、开展救护和繁育等一系列举措,过去近40年间,我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从180头增至300头以上。
野象监测员跟踪象群,无人机和红外相机寻象……云南省建立起24小时不间断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预警信息通过微信、广播等方式及时推送,减少人象相遇产生的风险。目前,以保护热带雨林、加强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等为主要目标的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建立跨境保护制度、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推进亚洲象科学研究等工作也在有序开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